2023年06月09日 09:30:55 来源:四川新闻网 记者 戴璐岭 编辑:许成嵩
节目录制现场
【资料图】
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成都6月9日讯(记者 戴璐岭)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《非遗里的中国(四川篇)》将于2023年6月10日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当天,在央视综合频道(CCTV1)晚间20:00黄金档播出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、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、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撒贝宁,歌手黄龄将和观众一起,开启一场浪漫的四川非遗之旅,去感受巴蜀大地非遗之美。节目通过非遗创新秀演、沉浸体验、还原绝技等形式,多维度呈现四川非遗的历史底蕴、地域特色和创新成果,将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,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盛会中,为全国观众送上一场最具四川味道的非遗大餐。
节目展示了四川省4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,涉及16个市(州)。其中,蜀锦、龚扇等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、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,绵竹木版年画、自贡灯会等民俗文化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羌族羊皮鼓舞、彝族朵乐荷舞、甘孜踢踏等传统艺术民族风情浓郁,川菜、川酒等天府旅游美食享誉全球。
这些最具巴蜀文化代表性的非遗项目,充分展示了四川独特的文化多样性、交融性、开放性和包容性,充分展现了巴蜀儿女勤劳智慧(如自贡井盐)、精益求精(如竹编、漆器)、不曲不挠(如川江号子)、开放包容(如川菜、川茶)的精神特质。同时,四川非遗也在巴蜀儿女的接续传承和实践中,不断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有效融入时代融入生活,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据了解,近十年来,四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非凡成就。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、省级1132项,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、省级1062人;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,认定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;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四川。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巴蜀文化凝聚力影响力。
节目录制现场
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大幅提升
近年来,四川颁布实施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》,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》,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成渝双城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、文旅融合发展等规划,编制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》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》,启动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编制。出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一系列管理办法,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。
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完善
据了解,四川开展文旅资源大普查,查明非遗资源8098项。对54位国家级、205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工作,基本建成省级非遗档案馆和非遗数据库。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,实现省级非遗名录县(区、市)全覆盖。成立高校非遗保护联盟,构建多方参与的理论研究体系。建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启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遗馆建设,全省建设各类非遗馆196个、非遗传习所(点)534个,将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拓展传承设施体系内涵外延。
保护传承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
四川加强省、市、县三级非遗保护机构建设,增加省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(增至22人)。面向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、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开展常态培训。设立4个国家级、9个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院校,培训传承人超过2000名,四级培训体系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传承实践能力。提高省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,加强动态管理,推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、传承有序的传承人队伍。统筹各级非遗保护协会、专家等社会力量,非遗保护“四支队伍”不断发展壮大。
节目录制现场
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突显
记者了解到,四川融入国家重大战略,建立黄河源非遗保护省际协调机制,加强川渝非遗保护合作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,成为灾后重建与文化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成功典范。设立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成都成为全国“非遗在社区”试点城市。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,率先推出十条“非遗之旅”线路,认定171个非遗体验基地;开展“天府旅游美食”推选宣传活动,向全球发布809道美食名录;打造竹艺村、川菜博物馆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旅游目的地,非遗研学、体验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新引擎。建设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、省级3个、市级3个,出台具有“含金量”的政策推进非遗工坊建设,设立非遗工坊900余家。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利用,举办授权展、川港合作对接会等推动保护合作,启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。
宣传普及传播力驱动力持续提升
擦亮“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”国际文化交流名片,累计135个国家(地区)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,2000多万市民和游客现场参与,发布《成都宣言》《成都共识》《成都倡议》和《成都展望》,为全球非遗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。振兴传统节庆,培育“非遗过大年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、羌年等传播品牌。实施四川非遗短视频传播工程,“视频直播家乡年”、非遗公开课、非遗影像展等点击超过30亿人次。连续举办3届四川非遗购物节,累计4.56亿人次参与,实现销售6.37亿元。今年春节期间举办非遗传承实践暨直播购物节活动,平台投稿量居全国第二,实现销售额1.5亿元。开展四川非遗年度人物及保护实践优秀案例评选,吸引两千多万网友关注。
下一步,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着力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化、文化空间活态化、传承传播品牌化、融合发展常态化、体验共享智慧化的工作格局,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,提高传承创新实践能力,深化拓展融合广度深度,提升传播普及影响力,推动全省非遗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。
(图片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