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06月07日 18:54:14 来源:四川新闻网 编辑:李雪艳
笔墨纸砚,四宝汇聚,诠释东方雅韵;
【资料图】
宗师巨匠,薪火相传,赓续中华文脉;
书画遗迹,古韵留香,镌刻千载荣光。
以“文化传承 强国有我”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已经启动,中国书画传习热潮正澎湃。
5月22日起,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推出《冷历史会说话第七季:书画传习录》,带你走近文房四宝、书画大咖及文化遗迹,通过预告视频+音频+海报的呈现形式,看到一个“笔尖上的四川”,一起谛听天府文脉传承与发展的足音!
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“书画名家篇”:石恪:放着画院编制不要,一心要回四川老家的讽刺画大神
五代北宋初期,有这么一位画家,画功出色到被“保送”宫廷画院,但他偏就不稀罕这个编制,一心想回成都老家,这位绘画大神就是石恪。
那么,石恪这个成都人画过什么作品?为啥后世称他为中国减笔画之父?他的作品又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什么影响呢?今天,我们就来唠一唠。
石恪,字子专,大约生活于五代北宋初期,也就是公元965年左右,是咱们四川老乡,成都郫都区人。宋灭蜀后,石恪到当时北宋的首都汴京,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,受命为皇家寺院大相国寺作壁画《神仙图》,后来上面的人说要给他在画院安排个位置。好家伙,要知道北宋的画院在当时可是一个大佬云集的地方,堪称宋代书画艺术的黄埔军校,要是录取了,可是有正式编制的!按理说,这饭碗香极了,但石恪就是不愿意接受,一心要回四川老家。皇帝看他这么坚决,只好同意。遗憾的是,他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去世了。
其实,纵观石恪一生,发现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难理解,毕竟他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画家和诗人荟萃的地方——成都,不但“同好”多,而且艺术氛围浓。
并且,石恪性格刚直不阿,不愿同腐败的统治者进行合作。他敢于“蔑视豪右”,善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,表达他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看法,以“神”、“鬼”暗喻社会现实中类似的人物,其作品多有讽刺现实生活,抨击腐朽,不满豪贵权奸的特点。他的讽刺画具有强烈的社会效果,所以石恪以”滑稽玩世”与“蔑视豪右”出名而载入绘画史册。
不过,大神岂止这一项天赋点?除了讽刺画,石恪还是中国减笔画一派的开山祖,创作出了著名的《二祖调心图》。
减笔画是中国画技法术语,指用笔简约而内蕴丰富的作品,特点是以一当十、以十当百来表现对象,是笔墨技巧、造型能力极度纯熟后的功到自然成的产物。
如果将唐代之后的中国人物画分为粗细两派,其代表分别是石恪和李公麟。粗派一般以减笔人物为表现技法,后演变为今天的写意人物画派。细派以工细勾线为主要表现方法,逐渐形成工笔人物画派。具体讲,石恪创造了一种“惟面部手足用画法,衣纹乃粗笔成之”新法,“纵逸不守绳墨”,以破墨减笔进行衣纹线的处理,自擅逸笔,甚至不用笔法,简纵狂逸,将疏体人物画在张僧繇、吴道子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,从而开启了减笔人物画和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。
不过,石恪的“减笔”画风在当时并不被文人士大夫欣赏,直至北宋中期之后才声誉日隆,尤其是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评价最高。
可惜的是,石恪作品流传很少。据《宣和画谱》记载,宋徽宗内府收藏仅有21件,画题为《太上像》《镇星像》等;其他著录所见,尚有《唐贤像》《五丁开山图》等,可惜全都已经失传。时至今日,石恪作品传为存世画迹的仅有《二祖调心图》一卷。
下期节目我们将为您讲述“书画名家篇”:超燃逆风翻盘,他是如何从“沪漂”逆袭成“画学博士”
5月22日起,《冷历史会说话第七季——书画传习录》开启,四川新闻网、首屏新闻客户端、喜马拉雅邀您走进书画艺术的“前世今生”,一起谛听天府文脉传承与发展的足音!
策划:楚彦 唐明 陈浩 侯敬文 蒋娜
文字:赵梓君
录音:李祥运(四川传媒学院)
指导教师:李梦洁(四川传媒学院)
音频剪辑:李赵卓
封面设计:何如冰
资料:唐林《四川美术史》及相关文章